2017年永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8-01 14:34 【字体:

永昌县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永昌调查队

2018年6月20日

 

2017年,面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和艰巨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视察甘肃“八个着力”重要指示,认真落实省市县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县经济止滑回稳态势明显,社会各项事业稳步推进。

    一、综合

经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96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09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16.81亿元,增长2.1%;第三产业增加值35.06亿元,增长3.2%。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23.7:24.7:51.6。人均GDP达到28831元(折合4270美元),比上年增长3.9%。

 

 

永昌县2016、2017年度生产总值

(据国民经济新核算方法修订)

 

 

 

 

 

 

 

 

 

 

指标名称

2016年修正前

2016年修正后

2017年

绝对

比重

同比

增幅

绝对值

比重

同比

增幅

绝对值

比重

同比

增幅

(万元)

(%)

(%)

(万元)

(%)

(%)

(万元)

(%)

(%)

生产总值

658801

100.0

5.4

664699

100.0

5.4

679555

10.00

3.5

第一产业

152060

23.1

5.2

152060

22.9

5.2

160919

23.7

5.8

第二产业

175273

26.6

3.0

181171

27.2

3.0

168056

24.7

2.1

第三产业

331468

50.3

7.1

331468

49.9

7.1

350580

51.6

3.2

备注:根据国家最新国民经济核算方案,从2016年起,将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纳入GDP核算,按照增速不变的原则,对2016年GDP进行修正。

 

 

 

 

 

    年末全县常住人口23.5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0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82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0.23%,比上年末提高1.9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0.23万人,出生率为9.6‰;死亡人口0.13万人,死亡率为5.33‰;自然增长率为4.27‰。

 

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指  标

2017年末数(万人)

比重(%)

  全县总人口

23.53

100.00

  其中:城镇

11.82

50.23

        乡村

11.71

49.77

  其中:男性

12.25

52.05

        女性

11.28

47.95

  其中:0-14岁

3.62

15.38

        15-64岁

17.35

73.74

        65周岁及以上

2.56

10.88

全年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5.94亿元,同比减少1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8亿元,减少12%;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5.02亿元,增长8.6%。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9%,同比上涨0.9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指数下降0.9%;衣着类价格指数上涨3.3%;居住类价格指数上涨2.3%;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指数上涨0.8%;交通和通信类价格指数上涨0.7%;医疗保健类价格指数上涨1.8%;教育文化及娱乐类价格指数上涨0.6%;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指数上涨1.9%。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0.5%。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指数上涨7.3%;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8.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涨6%;新建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上涨3.8%;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2.2%。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6.27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农业实现增加值12.88亿元,增长5.28%,林业实现增加值0.14亿元,增长7.48%,畜牧业实现增加值3.06亿元,增长8.07%,渔业实现增加值0.01亿元,下降36.26%,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增加值0.18亿元,增长7.14%。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95.23万亩,较上年减少0.26万亩,同比下降0.27%。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6.05万亩,较上年减少1.29万亩,下降1.9%;小麦播种面积31.71万亩,增加0.15万亩;大麦播种面积9.63万亩,减少1.9万亩;玉米播种面积17.07万亩,减少0.22万亩;薯类播种面积6.43万亩,增加0.34万亩。油料播种面积7.27万亩,减少1.03万亩;药材播种面积1.59万亩,增加0.07万亩;蔬菜播种面积14.79万亩,增加0.99万亩;其他作物播种面积5.53万亩,增加1.26万亩。

 

 

主要农产品产量

 

 

指   标

单位

2017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

万吨

32.91

0.83

其中:小麦

万吨

13.25

2.96

      大麦

万吨

4.25

-13.65

      玉米

万吨

11.86

0.93

      马铃薯

万吨

3.15

9.42

油料

万吨

1.59

-11.41

药材

万吨

1.42

17.58

蔬菜

万吨

59.18

12.28

水果

万吨

0.36

15.82

全县新改建日光温室和塑料拱棚600座、养殖小区10个,建成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设施1万平方米;发展高效节水面积3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5.5万亩,新建冷链贮藏设施9万立方米,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市县级示范性家庭农场26家、专业合作社34家,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主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基本构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正式授牌,农产品在线抽检合格率达到99%以上,永昌胡萝卜被评为“甘肃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永昌高原夏菜远销华东、港澳和韩国、中亚等市场,永昌羊肉在京东等知名网站开店销售,品牌效应初步显现。

全县畜禽总饲养量达到221.26万头(只),同比增长5.07%,其中:羊饲养量112.97万只,增长2.78%;猪饲养量10.05万头,增长5.13%;牛饲养量5.01万头,增长4.49%;家禽饲养量93.08万只,增长12.93%。

 

畜禽存栏数和主要畜产品产量

 

 

指  标

单  位

2017年

比上年增长±%

大牲畜年末存栏数

万头

 

4.19

3.49

  其中:牛年末存栏数

万头

4.16

3.39

猪年末存栏数

万头

4.75

5.01

羊年末存栏数

万只

74.29

0.15

鸡年末存栏数

万只

46.99

7.50

肉类总产量

11262

7.12

 其中:猪肉

3710

5.10

      羊肉

6189

8.24

      牛肉

856

10.31

     禽肉

507

8.33

禽蛋

1880

7.55

牛奶

17061

8.98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0.6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面积0.62万亩,四旁植树70万株,新育苗木150亩,封山育林1.2万亩、森林抚育0.5万亩。

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75.49万千瓦,比上年减少1.26%;年机耕面积达91.3万亩,比上年增长15.06%;机播面积79.5万亩;机收面积76.39万亩;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86.17%。

全年渔业养殖面积114亩,渔业产品592吨,与上年持平。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1.9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1.3亿元,增长3.0%。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省市属工业实现增加值7.2亿元,增长9.4%;县属工业实现增加值4.1亿元,下降5%。

全年5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3.46亿元,比上年减少5.7%;产销率96.3%,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0.90亿元;利润总额-2.54亿元,减亏1.23亿元。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16户,比上年减少5户,亏损面达29.6%;亏损企业亏损额4.46亿元,比上年减少1.09亿元。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指  标

计量单位

2017年

比上年增长±%

    发  电  量

亿千瓦小时

 48.36

 -2.3

    啤酒大麦芽

万吨

8.05

-25.4

    电      石

万吨

21.11

1.9

    合  成  氨

万吨

7.13

-57.3

    纯      碱

万吨

7.96

-21.5

    氮      肥

万吨

2.54

-30

    水      泥

万吨

165.76

-7.4

    生      铁

万吨

9.65

32.6

    磷 酸 一 铵

万吨

6.09

26.3

    磷 酸 二 铵

万吨

42.01

0

    焦      炭

万吨

132.5

-9.4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89亿元,比上年增长0.3%。全县13户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77亿元,同比下降4.15%;签订合同金额2.31亿元,同比下降2.31%;本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49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4.79万平方米,下降46.6%;房屋竣工面积1.76万平方米,较上年减少2.82万平方米,下降61.5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56亿元,比上年下降65.86%。共实施投资项目129项,完成项目投资21.26亿元,同比下降68.30%;其中:新开工项目71项;本年投产项目52项。

 

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指  标

单位

2017年

比上年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24.56

-65.86

按产业分组(含房地产开发)

亿元

第一产业

亿元

1.80

-77.14

第二产业

亿元

5.68

-74.15

    其中:工业

亿元

5.68

-74.15

第三产业

亿元

17.08

-59.42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3亿元,比上年下降32.16%。商品房销售面积6.8万平方米,增长162.13%,其中:住宅6.6万平方米,增长154.21%;商品房销售额2.13亿元,增长173.43%。

五、贸易经济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75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5.3亿元,增长10.9%;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2.45亿元,增长2.9%。从消费形态看:全县批发业销售额23.74亿元,增长14.4%;零售业销售额32.34亿元,增长12.4%;餐饮业营业额10.59亿元,增长14.4%;住宿业营业额0.78亿元,增长16.7%。

 

全年共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累计12784户,注册资金165.06亿元,分别较上年底增长5.3%、12.79%。其中,内资企业385户,注册资金36.16亿元;私营企业1889户,注册资金91.11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970户,注册资金29.05亿元;个体工商户9540户,注册资金8.74亿元。

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1亿元,增长4.5%,占全县生产总值的45.6%,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

全县12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增加值0.35亿元,下降32.4%。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2187公里(含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全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077元,新建、改建通村油路224公里。2017年末,全县注册机动车总量47600辆,其中:摩托车19379辆,汽车27738辆;在汽车中,公路客运车120辆,货运车3058辆,出租车593辆,小汽车23967辆。本年新增注册机动车1341辆。

全年全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81亿元,比上年增长7.1%。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2.04万户,其中:城市固定电话用户1.79万户,乡村固定电话用户0.2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4.91万户。年末全县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26.95万户。互联网用户达到20.77万户。全年订阅报纸107.5万份,杂志15.2万份。

全县共有国家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1个、2A级景区1个,“神秘骊靬”景区被列入全省20个大景区核心景区之一;有旅行社3家、旅行社营业部2家、星级宾馆9家、旅游商品研发企业21家,星级农家乐8家。全年接待游客222.35万人次,同比增长22.3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亿元,同比增长26.03%。

    七、金融

2017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99.27亿元,比年初增加1.11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4.24亿元,比年初增加6.54亿元,同比增长9.7%。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01.57亿元,比年初增加2.43亿元,同比增长2.5%。

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    

 

 

指  标

2017年末数(亿元)

比年初增加额(亿元)

比上年±%

各项存款余额

99.27

1.11

1.1

  其中:居民储蓄存款

74.24

6.54

9.7

各项贷款余额

101.57

2.43

2.5

  其中:短期贷款

65.70

2.78

4.4

   中长期贷款

35.20

-0.60

-1.7

   票据融资

1.02

1.27

24.8

保险业全年实现保费收入3.8亿元,比上年增长22.98%。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0.83亿元,增长2.47%;寿险保费收入2.97亿元,增长30.26%。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实施科技项目13项,科技计划项目总投资676万元,其中安排科技三项费142万元。落实科技实验示范项目18项,引进推广实用技术14项;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点)2个;新培育科技示范户30户;组织下派科技特派员24名,举办标准化种养殖培训班10期,受训人数2000多人(次)。

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0.99亿元,同比增长13.4%,占全县生产总值的1.45%,同比提高0.13个百分点。

全县现有普通中小学25所、职业中学1所。在校中小学生26269人,其中:普通高中生5877人、职业高中学生1540人,初中生7107人,小学生11745人;中小学专任教师1967人。全县现有幼儿园30所,其中:公办15所、民办15所,在园幼儿4191人。全县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学率达到91.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普通高考专科以上上线率达到97.3%。

 

2017年各类教育学校、学生和专任教师情况

(单位:所、人)

 

指  标

学校数

毕业生数

招生数

在校学生数

专任教师数

幼儿园

30

1686

1395

4191

294

小学(包括教学点)

16

2307

1619

11745

921

高级中学

3

2006

1679

5877

477

独立初中

3

2324

1990

6206

470

九年一贯制学校

3

309

282

901

99

职业技术学校

1

522

536

1540

148

合计:

56

9154

7501

30460

2409

九、文化、卫生

全县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视台1座,电视转播发射台4座,全县数字电视入户率达到95%,乡镇、村(社区)文化服务场所实现全覆盖,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9个,市级32个,县级48个;建成县级非遗综合传习所1个、乡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5个;“历史再现”博物馆5个。已建成“农家书屋”125个;全年图书馆共借阅图书近5.4万余册,接待读者8万余人次。实施体育惠民工程2项,建成农民健身工程10个。

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40个,其中:县级公立医院2所,其它公共卫生专业机构3所,乡镇卫生院10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686张;卫生技术人员131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92人,注册护士499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421人。全县已建成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6个,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在全县111个村共有村卫生所(室)111个,标准化村卫生所101所。婴儿和5岁以下婴儿死亡率分别为4.07‰和5.89‰;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保持在100%;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平均保持在95%以上。全县餐饮业《食品经营许可证》持证率达100%,从业人员健康证持证率100%以上。餐饮单位量化分级测评达到优秀的30家,良好的786家,一般的128家,县城以上量化分级管理率达到100%,县城以下量化分级管理率达到100%;学校食堂(含托幼机构)量化分级测评达到优秀的9家,良好的32家,一般的0家,量化分级管理率达到100%。

    十、人民生活

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154元,增长8.1%;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1234元,同比减少3.4%,恩格尔系数为2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676元,比上年增加1998元,增长8.1%;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3954元,减少4.1%;恩格尔系数为28.4%;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47.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376元,比上年增加938元,增长8.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9389元,减少2.6%;恩格尔系数为27.9%;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79.9平方米。年末在岗职工(含四上企业)1.85万人,减少7%;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53656元,增长7.4%。

 

 

 

十一、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891人,安排高校毕业生就业142人,失业人员再就业6222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727人,城镇年末登记失业人员105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1%。完成职业技能培训3501人,输转6.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2.37亿元。全县“四众”(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企业6家,向社会提供众创项目10个,众创平台从业人员176人、营业收入0.7亿元、利润总额167.9万元。全县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0746人,参加失业保险8097人,参加工伤保险7135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22494人,参保率98.85%,待遇享受31604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3128人,参加城镇职工生育保险14518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95947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轨实行统一政策,统一筹资标准,统一报销比例。

2017年城、乡低保标准由人均每月580元提高到626元,月人均补差由377元提高到407元,年末全县城市低保对象2905户5856人,共发放低保金3804.62万元;年末全县农村低保对象6184户12614人,共发放低保金5213.07万元。农村特困供养标准提高到7497元,发放优抚资金1277.04万元、残疾人补贴324.83万元。建成互助老人幸福院85个,其中高标准新型互助老人幸福院29个,城市日间照料中心11个,乡镇老年活动中心1个。

    全县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24元,增长11.2%,争取中央、省、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283万元,县财政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976元,比上年增加496万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4个,财政专项扶贫开发项目17项,贫困人口由年初的262户836人减少至年末的206户650人,实现脱贫56户178人,贫困面降至0.4%。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日照时数2808.1小时,平均气温6.1℃,无霜期193天,总降水量229.7毫米。2017年水利年度,东、西两大河流来水量55231万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增加1278万立方米。其中:东大河来水量32872万立方米,较上年增加559万立方米;西大河来水量22359万立方米,较上年增加719万立方米。截至20171231日,三大水库蓄水总量15666万立方米,较上年同期增加5.3%。全年引硫济金工程引水1021万立方米。

全年完成环境治理项目2项,投入资金530万元。全县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258.36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22.19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68500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8%;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全县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26%城市污水处理率94.8%;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6%;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3%。森林覆盖率达到19.06%(新口径)。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5个、生态村7个。建成美丽乡村示范点5个、“万村整洁”示范村16个。永昌县祁连山地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圆满完成。

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9起,死亡10人,受伤15,直接经济损失223.1万元。其中:工矿商贸发生4起,死亡2人,受伤5人,直接经济损失219.1万元,采矿业未发生生产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5起,死亡8人,受伤10人,直接经济损失4万元;没有因火灾引起的生产安全事故。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147人,同比上升8.6%。煤炭百万吨死亡人数0人。工矿商贸就业人数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7.32人,同比上升 105.6%。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1.681人,同比上升11.1%

———————————————————————————————————————————
注:1、全县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所列其他数据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如有变动以2017年《永昌统计年鉴》为准。

3、2017年环境统计数据为环保局初步上报数据,最终统计数据以环保部反馈数据为准。

4、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按新核算口径进行计算。

    5、资料来源:本公报涉及农牧、工商、招商、交通、邮电、旅游、水利、财政、金融、保险、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保、民政、安全生产等数据均属于以上相关部门统计数据。